随着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泰州市城镇人口特别是主城区人口快速增长,中小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及编制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自今年3月以来,泰州市机构编制部门联合市教育部门,创新举措、攻坚克难,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通过科学方式统筹调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66名以及从基层选调优秀教师,既缓解了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紧缺问题,又切实消化了基层富余教师,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人员和编制的均衡配置。 一、系统调查研究摸清家底 为全面掌握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人员编制情况,我们集中力量对全市初中、小学在籍学生人数、在编教师人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摸底调查。一是摸清教师总体构成。对在编教师年龄结构、岗位分布、性别比例进行摸底分析。二是摸清教师流动情况。对过去三年教师流动情况以及未来五年教师退休情况进行了统计,掌握教师增减趋势。三是摸清生源变化情况。以新城区新建楼盘入户情况、周边市县户籍迁入情况、义务教育区域规划情况、2006年-2016年学生数变化趋势等为切入点,摸清全市生源变化的总体趋势。同时,我们还会同市教育局赴盐城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为我市制定切实有效的举措打好基础。 二、精准把脉掌握主要特征 通过前期调查分析,我们分析总结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编制配置不均衡的三大特征,一是县级市教师总体富余。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上限测算,我市今年应核定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总数小于现有核定编制数,教师队伍“虚超”现象较为突出。二是区域之间不均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去库存、户籍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叠加,一方面,条件较好的泰州主城区学校编制和新进教师人数满足不了办学规模不断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薄弱学校由于学生大量流出,教师人数出现富余。三是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由于传统学科教师偏多,导致小学科和新增学科没有足够空编补充人才。同时,随着教学要求不断提升,部分高龄教师无法胜任教学岗位只得转岗或“退二线”。此外,二胎政策放开后,休产假和保胎的女教师人数明显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安排。 三、对症下药科学统筹调度 针对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编制配置不均的三大特征,综合全市事业编制可调剂空间较小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症下药,从两方面入手解决编制配置不均,目的在于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的统筹调度,解决好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缺编问题,又切实消化富余教师,缓解“虚超”现象。一是根据各市(区)初中、小学今年上半年在籍学生数,按照省定初中1:13.5,小学1:19的师生比标准,结合各市(区)初中、小学实际师生比以及中小学教职工富余人数,建立数学公式,合理确定各地拟划转教职工编制数,最终从所辖三市三区统筹调度66名教职工编制用于主城区,编制主要用于从基层选调优秀教师,以盘活教师资源,解决基层教师富余问题。另一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用于补充义务教育学校教辅人员,以及缓解学校因教师重病、生育、脱产培训等导致的短期缺员现象。 |